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风采 > 正文

第五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获奖者风采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2-01 】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特别荣誉奖”获得者是:    

李桓英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荣誉奖”获得者是:    

徐吉浣 樊功瑜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文化传承创新奖”获得者是:    

王荔 梁进 刘秀兰  

“同济大学卓越女性文化传承创新奖”(集体)获得者是:

图书馆

   

 

李桓英 1921年8月生 山西襄垣人

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留学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院。1950年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第一批技术专家,1958年回国投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从事梅毒特异性血清学诊断、过敏性皮炎等研究工作。59岁开始进军麻风防治领域。1978年至今任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教授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成功推行了WHO推荐的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方法,于1983年率先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开展了短程联合化疗新方案现场防治试点,并扩大到麻风病高发区的云贵川7个地州。她的足迹几乎遍布59个县,其间历经工作生活的艰苦、实验过程的曲折、翻车落水的危险,她都从容面对、从不叫苦。她关爱病人、无惧传染,钻研医法、舍身试药,体现了大爱无疆的崇高风范。她实施的非隔离的短程联合化疗,为数以万计的麻风病人解除了疾苦,全国的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国际标准的1%,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1994年,WHO开始向全世界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一位WHO官员对李桓英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现场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该举措得到国际高度评价。李桓英教授先后任中国麻风协会副理事长,国际麻风学会理事,WHO麻风病专家及顾问,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候选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北京市“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学基金会首届“‘圣洁杯’医德医风奖”、美国霍普金斯大学“杰出校友”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著,获得国家级和多项省级科技成果。2005年以她名字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目前已有200余名医生到国外进修学习。2016年95岁的李桓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许,为中国共产党注入了新鲜血液。  2007年1月5日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夕,李桓英教授返校做客“校友大讲坛”。她回顾了在母校求学期间的往事,深情说到,是同济大学严谨求实、自强不息、图强报国、勇于奉献的同济精神指引着她一路走来,她将继续为世界麻风病防治事业做出贡献。

   

   

徐吉浣 1935年8月生 浙江杭州人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考入同济大学暖通专业读书,学生时代就热心社会工作,是校广播台第二任台长。195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燃气热能利用、建筑节能和供热通风工程研究。曾任民盟同济大学委员会主任,民盟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至2002年任民盟中央常委和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徐吉浣教授曾参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京国家游泳中心、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浙江西湖文化广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等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方案优化和绿色认证。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多篇,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主编、参编多部专著,包括《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辐射采暖温度分布》等标准性文件和理论技术方面的专著。1992年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8年完成的低污染燃气红外辐射装置科研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退休后创办“上海太平洋能源中心”(中美合作),2014年获得上海市绿色建筑贡献奖,2017年上海太平洋能源中心获得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贡献奖”,她负责完成的绿色建筑项目三次获得“绿色建筑铂金奖”。在能源日益紧张的国际背景下,徐吉浣教授退休后依然呕心沥血,为我国绿色建筑的推行和发展及标准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樊功瑜 1935年7月生 安徽人

同济大学教授。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同年留校进入测量系工作,一直到1998年退休。樊功瑜教授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由她专著出版的《最小二乘法与测量平差》、译著出版的《最小二乘近代平差方法》等教材被国内高校相关学科广为采用,是一位深受师生们敬重的好教师。樊功瑜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主讲《测量平差》,但她从不掉以轻心,力求精益求精。在教学内容、课堂练习、作业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等各方面,根据不同的班级,因材施教。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她还勇挑重担,在自己手术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把非测量专业的《测量学》的课承接下来,并结合专业组织教学,引进新的测量内容,使学生们感到有学头、有用处、有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函授教学,她采用不同与日校生的方法,紧紧抓住自学(批作业、答题等)与面授两个重要教学环节,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樊功瑜教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曾获得同济大学先进工作者、韩国龙土木工程奖励金、同济大学三八红旗手(1980年、1982年、1996年)以及教学优秀奖等。樊功瑜教授从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天开始,就潜心教学,所有的论文都是围绕她的教学工作,所有的获奖都是她教书育人所作的贡献,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实践了“立德树人”。

   

   

王荔 1954年9月生 浙江杭州人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无党派人士。198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英语专业;199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1984-2004年期间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任《浙江工艺美术》杂志副主编及浙江工业大学教授。2005年至今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2006-2014年曾担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现任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特聘教授(2011年至今);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讲座教授(2007-2011年)等,多次受邀赴国内外高校作访问学者或讲学。王荔教授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致力于艺术(设计)史及其理论的研究,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两部历史遗产保护纪录片。近年来,一直从事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关于对中国农耕文明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梳理以及发展、传播(走出去)方面的研究,带领硕博研究生深入农村,以田野考据的方式挖掘梳理村中遗留的每一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查阅大量历史文献,并对其中重要文献、碑碣进行句读、释文与解读。帮助农民读懂和了解自己的历史,了解祖辈遗训的真正价值所在,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为助推乡村振兴与城市的同步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王荔教授曾获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颁发的“2009年度上海市育才奖”,2011年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十周年突出贡献个人奖”。

   

   

梁进 1958年9月生 上海人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在葡萄牙里斯本大学、德国慕尼黑科技大学、英国瓦特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知名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05年至今在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工作,为同济金融数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做出突出贡献。梁进教授出版过多本教材、专著和译作,主持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美式期权的最优收敛速率、信用等级迁移风险评估和碳减排优化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的重要成果,她主持建设的课程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来华留学品牌课程等荣誉。梁进教授不仅是金融数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更是数学艺术的发起者和传播者。她著有散文集《如河的行板》、科普读物《淌过博物馆》《数学与名画》《名画中的数学密码》等,其中《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列入2018年4月中国好书榜单以及科技部2018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名录;她多次参与科普类节目的录制,其中《数学之城》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普影片最高奖项“科蕾杯”一等奖;她在同济开设通识选修课《数学文化》和《数学和艺术》,其中《数学和艺术》是同济大学精品课程。科学与艺术,数学与人文,理性与感性,在梁进教授身上交相辉映。她一改数学家的刻板印象,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好奇。诚如她书中所言,生活给予了她享受科研的养分与动力,更给予了她所热爱的事业与脚下的土地。

   

   

刘秀兰 1960年11月生 广东潮汕人

同济大学教授。1987年景德镇陶瓷学院(现陶瓷大学)本科毕业,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工作至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协会陶瓷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刘秀兰教授从教三十年来,悉心指导本科教学和研究生雕塑教学的同时,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获得国内外奖项。如: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学术交流优秀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作品被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贵宾厅等多家博物馆、大学、美协、澳大利亚及东南亚文化机构和艺术中心收藏,在中央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纪实频道、日本NHK等进行专题报道,并出版《刘秀兰作品集》《走进陶艺》《雕塑与建筑和环境》《泥•韵》《紫•韵》等著作。在同济大学100周年、105周年、110周年校庆时,她分别创作了同济大学创始人《埃里希•宝隆》铜像,放置于校史馆;工科奠基人《贝伦子》雕像,放置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宝隆全身像》放置于同济大学宝隆广场;《宝隆胸像》放置于同济医院。创作之外,刘秀兰教授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曾获得同济大学记功荣誉,上海建筑装饰集团教育奖励金,米兰伦巴弟大区教育部主任瓦伦蒂娜女士频发的纪念奖章等。  

 

 

                           

同济大学图书馆

同济大学图书馆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发展愿景,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立德树人文化环境。依托“闻学堂”、博物馆、德文图书馆及“文化嘉定”等文化平台,拓展“立体阅读”文化品牌,繁荣大学文化内涵,将图书馆着力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优秀学科文化传播的校园文化中心。2018年,为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图书馆设立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心,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强化文化品牌建设,培养文化推广服务馆员,目前专业从事文化推广服务的馆员共24人,其中女性职工21人,占87.5%。她们在平凡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增长学生见识、打造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为己任,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图书馆文化传承创新及推广活动获奖情况:

(1)“立体阅读”获2013年“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2)特藏部获2014-2015年上海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先进集体;  

(3)德文图书馆文化活动项目荣获同济大学2015-2016年度文明单位创建优秀项目;  

(4)“首届全国高校阅读推广创新案例大赛”二等奖;  

(5)“2018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应用案例二等奖;  

(6)上海图书馆学会“2018阅读推广案例分享交流会”优秀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