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风采 > 正文

刘友霞:跨越发展 师资队伍走向卓越的“智慧之桥”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日期:2011-09-02 】

教师队伍,是学校的“招牌”。从一般学校的“底座”到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峻岭”,攀登的阶梯就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全面走高。同济二附中自2002年筹建以来,学校前行的发展史其实就是教师队伍的成长史。

熟知详情的人都知道,同济二附中是在两校合并的基础上,由普陀区委、区政府和同济大学联手合作的重要成果。在两校长达50多年办学历史演变进程中,经历过周边原五一中学、西康中学和普陀二中等13所学校累计8次的撤并与易名,可谓历经沧桑与坎坷。

要在这么一个“大家庭”里,改变底子薄的原来状况,把来自“五湖四海”、不同背景的教师凝聚、提高起来,不是一件易事。然而,经过一番“换血”、“输血”和“造血”的“更新”,同济二附中做到了。校长刘友霞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慨和喜悦,打开电脑,一串串数据顿时跃出屏面:学校先后引进来自于全国22个省市、本市23所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76人,占学校现有教师职数的71%。与2002年相比,高级教师由4人增至39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占教师职数的36.5%;研究生学历教师由5人增至35人,其中博士生1人,占教师职数的33%;被评为学科带头人、高级指导教师等市、区名师后备人才51人。尤其是教师的心态和面貌、眼界和能力,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整支队伍呈现出敬业爱生的师德风貌、团结奉献的精神品质和比较扎实的教学功底。对家长的问卷显示,94%的家长认为教师对工作尽职尽责,责任心强;95%的家长对教师总体评价为“好”和“较好”。

同济二附中靠什么使教师队伍由弱变强的呢?

制度重建与创新:用管理文化凝聚人心

“人多力量大”,只有在形成共识、拧成合力的情形下才能呈现。

2002年,学校教师有近150人,由于两校合并行政人员更是“倍份”,但上高三的教师却还要外借。况且,由于教师来自四面八方,原先各自学校的行事方式也不尽相同。怎样把教师凝聚起来?“不靠谱的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在共同目标引领下,通过共同参与的过程走向更新与提高”,刘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果断决定,以“制度重建”求“合作共识”。

于是,学校发动全体教师结合实际,梳理学校现有制度,成为凝聚人心的“第一步”。通过推进对现有制度的“废、改、立”工程,理清思路,形成规范。每年暑假,修订制度成为管理团队“痛并快乐”的“功课”,目前学校规章制度已修订到第六版。一位老师说:“与其说是对制度的再次修订,是对‘物’的梳理,倒不如说是人心的再次凝聚,是对‘人’的激励。”

同时,学校还重视制度创新,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和原则,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筛选和重建,确立“质量第一”的方针,设计质量管理的程序,构建由“管理制度”、“科学方法”和“强势团队”支撑的质量保障体系。《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育质量管理手册》,包括质量手册、程序规范和操作性文件等,既成为教师科学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蓝本”,也成为教师提高专业发展的“向导”。

评说:当制度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时,教师的凝聚便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团队合作与激励:用共享文化弘扬正气

教师工作虽是个体创造性劳动,但也需要团队合作性运作。学校强调组室合作、积淀资源、共享文化。在传承、改造、提炼办学历程的基础上,学校逐步形成了富有时代特征和本校特点的、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概念群,如尊重、平等、合作、共享的校风:厚德博学、诲人不倦的教风;自主、探究、严谨、勤勉的学风;争一流、上品位、求创新的质量方针等。同时,学校引导优秀教师具备“两种能力、两种精神”:即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执着精神,建设有利于有效教学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资源库。教师从上门听课“犯难”到推门听课“欣喜”,这个变化足以证明“共享文化”的深入人心。

同时,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实施动态管理,执行互动式、发展性的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现重工作成效与重工作过程并举,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建立单位评估标准,分级考核体系,形成激励发展机制,进一步激励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近几年来,学校一批教师获得市级荣誉,其中蒋昌盛被评为上海市“模范教师”,黄伟瑛、王桂杰和许晓芳荣获上海市“园丁奖”,金文娟书记为上海市“比翼双飞模范佳侣”。先后获得区级、校级“师德标兵”、“党员示范岗”、“教学能手”、“教坛新秀”、“默默无闻奉献奖”、“勇挑重担无私奖”“团结协作创新奖”等荣誉的教师达316人次。

评说:在一个和谐的集体中,教师能量的发挥才会有源源不竭的幸福源泉。

分类培养与指导:用培训文化引领发展

要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大道上,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有效路径。学校借助市区“双名工程”的培养平台,根据《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采用分类培养,促进教师整体提高,制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导意见》、《青年教师发展计划》、《全员培训规划》等制度,开展出国交流、新教材培训等。

对于专家型教师,学校十分珍惜他们的才智与经验,充分发挥其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于优秀中青年教师,学校及时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提升理论高度,提供展示机会,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教师。对于青年骨干教师,学校提高要求,引导他们做到每年“五个一”:精读一本书,开一堂公开课,发表一篇论文,参与一个课题研究,作一次校级以上的学术报告。对于称职教师,学校开展教育教学会诊,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教学个性,形成和完善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职初教师,学校则配备合适的带教老师,使其迅速度过适应期,加速成长。

学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组织校外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请专家名师指导带教,如特级教师孙宗良、居志良、王伟娟、杨安澜、恽敏霞、王华、何亚男、应晓球、叶佩玉等导师带教中青年教师42人;聘请外籍教师对全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英语口语培训。

评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各得其所、各展所长,是教师生涯中最实惠的“福利”。

感言

让教师幸福地工作着

刘友霞

教师,永远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校园,永远是教师的“幸福家园”。

而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实现“高、精、特”,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学历、高能力”,“精神、精干、精练”;“特级、特长、特色”为特征的师资队伍,让教师在学校创设的专业发展平台上,以自己的专业成长、引领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履行人民教师神圣职责的幸福过程。

让教师快速成长、创造成就、智慧而又幸福地工作着,这就是学校的魅力所在。

(作者为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校长)

经典镜头

合作式研修硕果

2010年3月18日,“教育提升人的生命智慧”——教研组“合作式”研修实践汇报,将成为同济二附中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展示活动的一个亮点。此次活动以语文教研组为案例,全方位展示“合作式”研修实践的成果,为同行提供解剖、评析和研讨教研组合作研修实践的“样本”。

语文教研组采用“项目引领、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群体发展”研修模式,在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关心鼓励下,在谭轶斌、郑桂华、孙宗良等专家的指导下,用“团队促进个体、个体成就团队”的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取得可喜的成效,结集出版了《对话: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一书,于漪在此书序言中写道:“同济二附中外引内展,开教师群体发展、提高之先河。”

在同济二附中的校园里,校本研修具有“神圣”的地位,被教师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各教研组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开展基于专业发展的研修实践。如:语文组聚焦课堂教学形态,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数学组研究作业包的设计,在减负增效上下功夫;英语组在何亚男、应晓球特级教师的带领下,就如何有效备课进行探索,深入研讨学生的学法;其它学科教研组结合实际,致力于将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有效实施。每个教研组归纳总结各自的研修成果,寻找共性,分享交流,优势互补,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这样研修的“壮观场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