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琳简历
2006年获同济大学动画专业学士学位,2008年赴德攻读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2009年12月,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创办尚果视觉工场,2010年7月,与共青团上海市杨浦区委会签订YBC杨浦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协议,同年,获2010年度鼎元科技人才创业称号。
一件绿色T恤,一条灰白色短裤,一双白色运动鞋,一头短发。不算时尚,但绝对是干净利落。与前几次见到时有所不同的是,一只黑色漆皮女包的轻灵和闪亮,替代了黑色双肩布包的凝重和沉郁。初看上去,这只淑女包与一身的学生装束有些不太协调。而正因为这一不经意的混搭,显露出了她内心的悄然蜕变,从一个孜孜向学的大学生向独自创业的社会人的转型,从用画笔描绘五彩斑斓的理想向用智慧创造更美好现实的过渡。
她就是刚刚走上创业之路的尚果视觉工场创始人、创意总监陈奕琳。
因为彼此比较熟悉,话题就从女生百谈不厌、常谈常新的外在装束开始,谈及她这两年来的变化。绘画专业出身的陈奕琳坦率地承认,人内心深处的思虑与冲突,总会通过一些不经意的外饰语言流露出来,无论怎么刻意修饰,也阻止不住,就如大山深处的涓涓小溪,总会叮叮咚咚地绕过巨石峭壁穿过草地丛林流淌出一个一个的故事和传说。而眼神,则要直白得多,随着她轻柔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自信的光彩正从明净的心灵窗户徐徐而出:“从懵懵懂懂起步,到跌跌撞撞行走,到隐隐约约摸到门框,到踏踏实实地向创业之门跨出一只脚,我收获了许多,也思索了许多。其实,跨出去的那只脚还没有真正落下,但已经绝不会收回了。”
百年校庆志愿者
认识陈奕琳,是在2006年初筹办百年校庆期间。那时,百年校庆筹备办公室刚刚组建,办公室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而发布公告、征集徽标、营造氛围、策划方案等,各项工作可谓千头万绪,紧锣密鼓。学校征集了一批学生志愿者,参与相关工作。陈奕琳是第一批志愿者。虽然同在一个办公室,她话不多,我与陌生人也不多话,所以,常常见面,常常笑迎,常常无话。就如两条目的地相同的航船,以各自的航速行进着不同的航程。
后来,由于编辑校庆专刊,需要物色一位美编,这才得知陈奕琳是学动画专业的,有相当的绘画基础,就选中了她。她爽快地答应了,虽然这将增加她的工作量。我把编辑思路告诉她,希望她为专刊制作标题、插图、题花,美化版面。每次她总是能准时交稿。有时候可能是我对制作要求交代得不够充分,她制作后我会要求她再做修改,她也总是毫无怨言。作为一名学生,毕竟学习是第一位的,也常常碰到上课、考试、完成课题与志愿者工作相冲突的时候,她也只是在交稿的时间上说明一下情况,从没有以任何理由推诿过。其实,我知道,她都是晚上加班来完成的,但她从没有在我面前提起过,反而总是轻描淡写。后来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得知,她为专刊制作标题是十分用心的,总是首先要通读几遍全文,领会思想,再来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记得其中有一幅标题制作,她以粉色作基调,在棕褐色的遒劲的枝干上,点缀上一朵朵或含苞或怒放的娇嫩海棠花,似乎能闻得见幽幽的春天的清香,很诗意,很细腻,很女性,我的印象特别深。她还参与了一些百年校庆活动的平面及多媒体设计。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作为一名同济人,能够参与百年校庆筹备活动,是我的幸运。作为一名志愿者,我觉得在参与的过程中,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获得。作为我个人,这样的一个学习锻炼的机会,也是百年一遇的。”
正是这一份事事的专注和时时的吸纳,使她的大学生活丰富、充实,收获满满。陈奕琳独立创作、完成多部动画短片及多媒体交互设计作品,并获众多大型设计赛事青睐,先后荣获了靳埭强设计奖2006铜奖、第六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学院奖最佳学生作业奖、首届“中国学院奖”动画短片比赛优秀作品奖、苹果电脑2006年度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中国区大奖(团队合作)等奖项15项,发表作品16部,多部作品被收入中国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系列教材。参与了众多国内外多媒体设计、动画设计项目,其中包括德国耶拿Phyletisches博物馆举办的“Thinking of Diatoms”主题展、德国TFC Trickompany动画公司制作的动画电视连续剧“Chi Rho-Das Geheimnis”、联合利华第一食品品牌Knorr新品动画广告、固特异轮胎网络虚拟零售店、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孔子》、《成吉思汗》系列、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筹备活动的平面及多媒体设计、苹果电脑游戏中国学生开发项目“Animal Kingdom”等。
基于她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不俗的创意创作,2007入选“国际化传媒艺术与设计研究(IIMDS)”计划,并获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于2008年赴德攻读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学科领域更为宽泛,眼界也更为开阔。“要有创意,要有创造,就要有更为超脱的视野。在德国,最大的收获就是身在其中地感受异域文化,并试图从他文化的角度来反观、理解中国文化。”确实,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年的时间太过短暂,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陈奕琳没有埋头技术,而是开始仰望更广阔深远的空间,思考更深邃古老的命题。
悄然无声的铺垫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心志,伤其筋骨。”陈奕琳说,这是针对缔造伟大事业、创造辉煌历史的伟人说的。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在人生开始另一个进程的时候,也是会有很多的铺垫,这可以说是道法自然,也可以说是依从天命。
走上创业之路,对陈奕琳来说,是一个偶然。硕士毕业后,是继续读博还是寻找工作,她犹豫不决,内心纠结。动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了相应的专业和思想积淀后,她很想有一个施展身手的舞台,这样,参加工作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她自认自己又是一个性格内向又不肯屈从的人,如果替人打工而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那种内心的郁闷她想想都害怕。正在这时,一条有关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信息不期而至,使她的人生之路有了第三种选择——自主创业,自己开办公司。这是她以前连想也没有想过的。
走上创业之路,对陈奕琳来说,也是一个必然。这是她自己在反思中醒悟到的。两年前,与大部分的80后一样,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也是她可以依靠的大树。而母亲的一场大病,彻底颠覆了这一切。妈妈变得分外娇弱,需要女儿细心的安慰与呵护,爸爸变得格外焦虑,需要她的鼓励和支持。“我第一次感觉到来自家庭沉甸甸的责任和担当,就好像原来的大树突然倒了,我要从一棵苗在一夜间长成大树,让父母依靠,心理上的,也是经济上的。”作为女儿的陈奕琳,在妈妈病患的催逼下,责任感成熟了起来,完成了从依赖家庭到供家庭依赖的角色转换。赴德国留学,远离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思念与孤独的煎熬中,她对独立和自由的渴望,成就了心智的锻炼。人们常常说,从文明到愚昧的适应过程要比从愚昧到文明的适应过程漫长而艰难得多,同样,享受过了独立和自由的生活,陈奕琳觉得,自己也很难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去了。
陈奕琳说,自己的这些经历和生活,就是堆在骄阳下的干柴,一引就着,而引信就是创业。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许多时候,看似无心,看似偶然,却隐喻着天时地利人和,昭示着机遇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
韵味十足的体悟
2009年底,陈奕琳获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同济分基金)资助创办了尚果视觉工场,2010年7月,与YBC杨浦办签订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协议,并获2010年度鼎元科技人才创业称号。
虽然入道只有短短的两年,对于勤于思考的陈奕琳来说,感悟却不少。
她说:“对我来说,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比钱重要。”无论是同济分基金也好,还是YBC杨浦办,在支持大学生创业上,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提供各种服务,如企业注册、创业导师辅导、项目申报、各类培训课程等等。同济科技园孵化器每年举办一次拓展训练,每一批(目前已经第九批)创业者连接在一起。做一些游戏,培养团队精神,交流企业管理经验。还设有一个俱乐部,创业者都是会员,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活动。包括YBC下设的创业青年俱乐部,都将这些刚刚迈步的年轻的创业者聚在一起,有共同的话题,忧患也好,喜悦也好,经验也好,希望也好。思考的问题、角度、方法、观点可以不同,但指向是一致的——搞好企业,分享体验。接触的人多了,聊得多了,聊得深了,聊得随意了,会发现其实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许多的共性,不管是你自己刻意宣扬的还是竭力掩饰的,就会对自己、对旁人以至于对人类有更深的认识。陈奕琳的笑谈也更为爽朗:“我原来很抵触与自己不熟的人交往对话,现在不同了,性格有所改变,我自己觉得更完整了。”
对创业的认识,陈奕琳表达得更为清晰:“不是说一定要把公司做得有多么的大,而是自己经历了整个的过程,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我以后可能还会去读书,会去从事别的事情。但不是因为后悔创业,而是觉得人生很短,有许多的精彩,我想去迎接全新的挑战。有些人可能选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行业内游刃有余,怡然自得,而有些人则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我经常对自己说,要很用力地活,不给人生留下遗憾。有很多事情,现在不去做,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做了。惰性是人的天性。有时候碰到困难,也会想,我是不是不应该接这个项目。但到了真正完成的时候,又想自己又赢过了一个挑战,那种成就感又会是格外强烈的。”仿佛是为了证明自己现在话比以前多了,陈奕琳一口气说出了这一大段话。
从根本上讲,人生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在设计行业滚爬过了,陈奕琳深有体会。很多时候,不得不面对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趣味,不同的审美观。没有一件事是可以从头笑到尾的,也不会有一件事是只有悲苦没有快乐的。于是,她要求自己,每做一事,只追求一个最在乎的目标,不要期望从一件事情中获得两个或更多的东西,那样活得太累,人应该简单、纯粹地生活。
对于企业的发展前景,陈奕琳有自己的思考:要创建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自己的产品和商业模式。她认为,创业初期,她的企业会从事一些会展、平面、插画、网站、媒体互动的设计项目,这也是支撑企业运行所必须的。这些项目周期很短,使用是一次性的,没有可复制性。每接一个项目,都要重新创意,项目与项目之间基本没有联系,是断裂的,一直要创意,很累。而且,接项目,为客户做设计,不能算是真正的从商和营销。真正的商业过程是创造一个可复制性的产品,包装营销它,把它推向市场。
陈奕琳说,今后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产品的研发上。她坦言在中国人的消费理念中,是不太情愿为设计买单的,但这种固有的思维模式会慢慢被打破。随着国家对创意文化产业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以及越来越多海外设计机构的进军和加盟,更多的本土设计师会投入到这一场设计文化的变革中,无论是创意者还是受众,他们的视野、观念、想法都将获得一次超越性的释放和跨越。当然,这样的释放和跨越不是一个人、十个人可以完成的使命,而是需要一批人甚至一代人的努力和进取。
对未来,对中国动漫,对中国设计,陈奕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