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风采 > 正文

建筑女杰吴庐生

【来源:同济大学校友网 发布日期:2012-05-03 】

去年底,学校颁发了首届“同济大学卓越女性奖”,6位在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卓著,具有广泛社会声誉的杰出女性分享了这一荣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吴庐生是其中之一。我当时正完成了同济大学出版社之邀,将撰写的《宜人境筑的探索者——戴复东吴庐生》交稿,对吴庐生的生平事业有了一定了解,深感她在耄耋之年,获此殊荣,真是名至实归。现将我所知道的吴庐生一生追求卓越的历程略说一二。

学建筑的唯一女生

吴庐生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安徽庐江县人。上世纪20年代末他俩同在法国留学相识并结为伉俪,后归国。1930年第一个孩子在江西庐山出生,是女孩,鉴于“庐江”人和生在“庐山”,女孩取名庐生。父亲母亲与画家徐悲鸿、物理学家严济慈、生物学家周太玄、理论语言学家高名凯等一批人,都是留法时结成的好朋友,交往密切。在一次朋友聚会中,当时没有女儿的严济慈夫妇把吴庐生认作干女儿。

吴庐生聪慧、好学,不输须眉,中学就读中央大学附中,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进了中央大学工学院。中央大学是当时排名第一的国立大学。这一年是1948年。工学院的新生中只有3名女生,另两名学化学。吴庐生选报的是建筑,班上只有7个学生。

在当时,一个女子要自立,可供选择的职业并不多,一般是医生或者律师。吴庐生不知道女生也可以干建筑师这一行,后来一位高年级同学向她提议,可以学建筑,她才定下。从此,她对这一专业的热爱贯穿于一生。

生活遭遇窘境

吴庐生小时候住在北平,父母亲都是大学教授,生活曾经较为优裕。自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大逆转。抗战胜利,颠沛流离的一家大小从四川来到南京。吴庐生上大学前,父亲得了帕金森症,失业了。全家靠母亲一个人挣钱,然而,更不幸的是,大学一年级时,母亲得了癌症去世,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卖完了,只有北京还有两间房子,父亲就被送去与姨妈家一起生活,弟弟妹妹也都分散投奔亲戚。吴庐生有时候找一些为准备高考的学生补课的活儿,挣一些零碎钱。生活的重压没有放过她,她自己也患了甲状腺肥大病,吃药又影响到肾,手脚浮肿。她想放弃上学去找工作,被工学院主任刘敦桢知道了,老师鼓励她一定要读完大学,并每个星期天把她叫到家里吃饭,让她能吃些肉,还给她钱买盘尼西林药治病。

班里只有一位女生,吴庐生独来独往,像只孤雁。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吴庐生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时入团的男同学中,有一个名叫戴复东的,他是血洒疆场的抗战名将、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的长子,吴庐生与他有了接触。他们到图书馆自学、抄图、画图,还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志趣越来越相投,感情也越来越接近,慢慢走到了一起。

吴庐生说,她第一次去戴复东家,大吃一惊,家中一贫如洗,完全想象不出这是曾经的将军家。国民党政府去台湾,断了烈属抚恤金,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直到1952年戴复东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全家才算走出了绝境。

在同济大学开始建筑人生

1952年,吴庐生和戴复东从改名为南京大学的母校分配到同济大学。第二年结婚,但仍然住在集体宿舍——新建的解放楼。吴庐生曾撰文回忆当时忘我的工作热情,其中写道:“刚到建筑系,年轻教师特少,我被分配到建筑构造教研组,戴复东被分配到建筑设计教研组,我又参加建筑初步教学小组,作建筑经济课助教、上外系建筑学课,还要突击俄语,每天晚上搬张桌子,坐在解放楼的走廊里,在昏暗的灯光下赶制建筑初步或建筑构造的示范图。当时要求年轻助教要超前将示范图挂在教室里,每个作业都要给同学示范,这对我既是压力又是提高;教学生涯既十分艰苦,但又十分充实。每天晚饭后年轻教师都集中在解放楼的门厅里,站在楼梯的踏步上,由朱伯龙先生指挥大合唱,朱先生是同济著名的三条龙之一(朱伯龙、张人龙、张德龙)。在给外系讲建筑学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决定自制教学挂图,匆忙赶到文远楼阶梯教室上大课时,两只脚竟穿了两只不同的鞋,走上讲台,发现同学望着我的脚,方才发现,师生相视大笑。”

她生孩子那天,傍晚6点钟进的产房,而中午12点的时候还趴在大图板上画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堡的水墨渲染图。她还开玩笑地对肚子里的孩子说:“如果你的鼻子压扁了,那妈妈就非常对不起你了。”

夫妇俩参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热火朝天的校园建设,如今,一进正大门就可以看见的南北教学楼、图书馆(一、二层),就是系主任吴景祥带领戴复东和吴庐生做的方案设计,吴庐生和另一位教师朱亚新做的施工图设计,同济大学校园由此定下了基本面貌。1957年,吴庐生协助戴复东参加杭州华侨旅馆全国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同年,夫妇俩合作完成的波兰华沙英雄纪念物的二、三号方案获得方案购买奖。

意外接手东湖客舍

机遇又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

1958年5月,湖北省交际处通过上海市委,要求同济大学派人到武汉做现场设计。建筑系派出戴复东、吴庐生、傅信祁,组成设计小组;派出朱伯龙、汤葆华、蒋大骅负责结构。他们都是虎虎有生气的青年才俊。

这个工程称“东湖客舍”工程,也称梅岭工程。项目负责人是一位独臂军人,他命令戴复东,要设计一间长8米,宽8米,高4.5米的大卧室。戴复东反复向他解释:“这么大的卧室,人住着会不舒服的”。但他根本不听,要求必须执行。

过了几天,独臂军人请戴复东他们仨晚上到招待所的小会堂看戏,他们一进去发现前面七八排位置都空着。再仔细一看,中间坐着毛主席!毛泽东当年如同神一般的威望,早已把三个年轻人震慑住了。能亲眼看见毛主席让他们激动不已。过后,独臂军人对他们说:“明白了吗?这间大房子就是为毛主席建造的。”从此以后,大家再也不和他争辩了,当然,也更用心了。

工程本该有高规格的设计标准,但是,当时国家经济十分困难,到处是饿肚子的人,社会上的一切物质都十分匮乏。这种条件,一方面大大地约束了戴复东、吴庐生等人的创造空间,另一方面,也逼着他们穷则思变,突破常规,化腐朽为神奇。他们采用的办法是低材高用,普材精用,在装饰效果上下功夫。这一做法后来在他们长期的设计生涯中被运用,也成为他们的一种设计理念。

因为是保密工程,他们设计完就走了。一直到几十年后,东湖客舍对民众开放,戴复东和吴庐生才有机会亲眼去看看自己的作品。据说毛泽东晚年常来武汉,有很长一段时间住在那间大屋子里。

荣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吴庐生1972年从系里调到同济大学设计院工作。在几十年的设计实践中,她积累了对优秀建筑的评判标准,即表里基本一致,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手法简洁,层次分明,当前不算“新”,过时不嫌“老”,经得起时间考验,富时代感,但又有中国韵味。她在自己的设计中遵循了这些思想和标准。

1993年同济校园中建成的逸夫楼,是吴庐生的杰出作品。建成后,获得一系列奖项。首先获得邵逸夫第五批大陆赠款项目工程一等奖第一名。随后又获得国家教委、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一等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建筑专业一等奖;全国优秀设计银质奖。

这些光亮的奖项背后是吴庐生作为中国设计师曾经经受过的艰难和艰辛。《时代建筑》刊物副主编支文军采访吴庐生时问她:“您认为同济逸夫楼最难处理的问题是什么?”她回答:“最难处理的是钱少、面积小、要求高。”她面临的问题是学校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期望值很高,而面积又不能随意扩大,而且投资款少,要达到预想中的使用功能难度很大。困难归困难,吴庐生只能自己化解,她精心设计,采用“小中见大,一厅多用”的空间布置手法,来满足功能的需求;她亲自督工,与当年施工中盛行的粗制滥造、粗枝大叶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学校方为了节省费用,选用的施工队是乙级资质,没有做过高标准的工程,吴庐生在现场格外费心思。施工期间,她背着两包图纸到现场,一包是自己的,一包是施工方的,她不断地给他们讲解图纸,避免因不合格返工,但还是了出问题。她设计的柱子,可以精准地用一张整材正好包住,想不到柱子做粗了,包起来缝隙很大,她要求返工,而工程方嫌麻烦,想敷衍过去,吴庐生气急交加,说:“不返工,我就撞死在这里!”大家都领教了这位老太太的厉害。

楼建成后,受到校内外、业内外普遍赞誉,不明就里的德国宝马公司经理对陪同参观的戴复东说,这肯定是一名年轻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

吴庐生一直认为,自己从36岁至46岁事业上的最佳年龄被十年动乱耽误了,于是,她在已经不再年轻的日子里争分夺秒,奋起直追。她在设计院工作了28年,先后负责多种工程的建筑设计,共完成55项。其中,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12次,最高为国家银质奖。吴庐生领衔参加设计竞赛,获奖7次,参加工程设计招投标,中选6次,4次建成。

2004年,在国家建设部颁发的第四批勘察设计大师名单中,吴庐生榜上有名。她荣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的称号。这是她几十年来不懈努力创造工程设计佳绩的回报。戴复东则在1999年被评为工程院院士。

21世纪的得与失

2001年,吴庐生到同济大学高新技术设计研究所(简称高新所)担任总建筑师,与戴复东共同掌管这个单位。这中间,吴庐生承担的具体事项更多些,不光是做业务,还要找业务、接业务;不光是自己有事干,还要让所里的设计人员和工作人员有活儿干。撇开她的专长、老本行——建筑设计,所承担的重要职责是经营管理。还真是70岁开始学吹打。何以要在尽享天伦之乐的古稀之年还要不辞辛劳?

吴庐生说,她很享受学习经营管理的过程,享受这种自己找任务、自己谈合同、自己订设计费和分配奖金、自己设计和管理内部环境,以及收集图书资料、填报各种图表等活动的过程,也享受亲手做的一件件作品面世、获得赞誉的时刻。

十多年来,高新所向近60多项工程发起“进攻”,他们涉足的项目范围比过去更加广泛。其中有两项为上海市和杭州市重大工程。

2002年,上海市闵行七宝地区建成了一组引人注目的建筑,这是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名字叫诺宝中心。它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国内建设的第一所旨在对残疾人进行国家级体育、艺术培训的全国性基地,是上海市重点工程。为残疾人设计,是个难题。残疾人联合会的相关负责人带着吴庐生、戴复东等设计人员去观看残疾人艺术团演出,他们被演出者惊人的毅力和精湛的艺术所打动,个个泪流满面,深深感到残疾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爱护,他们都决心要把诺宝中心建成残疾人的殿堂。为此,他们费尽了心思。作品建成后获得2008年上海市建筑学会“第一届优秀建筑创造奖”优秀奖第一名。

另外,吴庐生和戴复东领导高新所设计建造的浙江大学紫金港新校区中心组团,属于一件令人惊艳的大作品,可谓他们的登峰之作。他们运用了具象的手法,将建筑形体巧妙地显示为一对白鹭的身影,给人以新奇。天然的湖水映入两座建筑美丽的倒影,可以让人遐想联翩,无怪乎,浙大的人说,这是全国最美的校园。作品分别在全国、教育部、上海市获得奖项。

他们设计的武钢技术中心科技大厦系统工程、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也都分别获得工程设计奖项。

2007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境内外的校友纷纷返校庆贺。这时的吴庐生和戴复东却当面打着笑脸接待,背地里却以泪洗面。原来,他们唯一的儿子刚刚被确诊为直肠粘液性腺癌。儿子是他们的同行,和他们一样优秀,和他们一样工作拼命,为美国波特曼设计师事务所上海办事处国际部副总裁。2009年10月,儿子终弃二老而去,给吴庐生和戴复东留下了无尽的伤痛。

工作是二老最好的疗伤剂,只要他们还能工作,就祝福他们吧。

(吴庐生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高新所总建筑师、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