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风采 > 正文

豁达坚韧、可亲可敬--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春光导师

【来源:同济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1-12-16 】

豁达坚韧 可亲可敬

——记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春光导师

导师速写

王春光教授,从事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多年,她潜心于基础研究,希望通过探索蛋白质的功能与工作机制,使人们了解到更多基础知识,体会到生物机体的神奇,并且为今后的药物研发等工作奠定基础。王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支持学生外出进行学术交流,与同行前辈探讨科研问题,开拓眼界、提高科学素养。她用朋友的真诚和爱护守望着身边的人,一旦得知谁有困难,只要能够帮得上忙,定然全力以赴,不图回报。这样的王老师不仅赢得了她的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更是令其他实验室的学生羡慕不已。她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导师印象

王春光教授年仅16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吉林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从此便矢志不渝地踏上了科研之路。顺利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她进入了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所深造,学习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与实验基础。2000年,她选择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来到了上海—这个充满挑战、完全陌生的地方,继续追寻着自己科研的梦想。中科院上海生化所,就是她的下一站。在戚正武院士的悉心指导下,她开始了对于小肽蛋白质的研究工作,拓展了关于蛋白质研究的知识与方法,也确立了今后的科研道路。当她为生化所的博士后工作交出满意答卷之后,她又将视线放到了更具挑战的地方,那就是出国深造。2003年,她如愿以偿地申请到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博士后位置,开始了在科研强国中的自我锻炼。一口流利的外语,几份漂亮的工作,导师由衷的欣赏,是她背井离乡、几年甘苦的所得,而她的内心更加坚定了要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一员的决心。

2006年回国,来到同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这期间获得了多项殊荣: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2008年入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且回国至今,已经在多本国际性杂志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培养了许多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些瞩目的成绩是对她科研能力最好的肯定,她潜心于基础研究,希望通过探索蛋白质的功能与工作机制,使人们了解到更多基础知识,体会到生物机体的神奇,并且为今后的药物研发等工作奠定基础。

科研中的王老师,是执着的。

古有十年寒窗苦读,换来金榜题名,从此扬眉吐气,一路风光无限。但是科研工作,埋头苦干数十载也未必磨得一剑,刨根问底穷一生仍不识庐山真面。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要能够来自承受内心和外界的双重压力,若没有笑看潮起潮落的豁达,没有百折不挠的韧性,没有发自肺腑的热爱,实难坚持。多少次,王老师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或研读经典文章,借鉴思路;或整理实验结果,计划下一步。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奋笔疾书,任时光一分一秒流逝,却全然不知不顾,从不发一句牢骚,从不叹一句辛苦。

学生眼中的王老师,是可亲可敬的。

对于学生的培养,她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教导着做科研之道,为人之道。春风化雨潜入夜,谆谆教诲细无声,正是王老师对待学生的真实写照。她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思路,多看多想多实践,锻炼把握整个项目的能力。支持学生外出进行学术交流,与同行前辈探讨科研问题,开拓眼界、提高科学素养。开展科研工作时,王老师教导学生要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解决一个科学问题固然重要,但是保持一个客观、诚实的心态更加难能可贵。做实验必须脚踏实地,科学严谨,认真负责,切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尊重事实,不弄虚作假。她告诉学生们,任何成果都要付出努力去获得,但是这绝不是做科研唯一的目的。谁都向往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可是一路攀登的过程也是一种磨砺与享受。有追求,但不要苛求;有梦想,但不是妄想。

生活中的王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

她虽经常诸事缠身,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却总能耐心倾听别人的烦恼、快乐,有锦上添花的赞扬,更有雪中送炭的安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她用导师的睿智和严格带领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会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受挫,但是她总能鼓励大家,耐心等待最后的柳暗花明。她用朋友的真诚和爱护守望着身边的人,一旦得知谁有困难,只要能够帮得上忙,定然全力以赴,不图回报。

王老师爱笑,她爽朗的笑声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心情也会一起变好。希望她能一直拥有灿烂的笑容,在科研路上越走越好!

爱我导师

王老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同在一个实验室的我们常常看到她为了备课而忙到深夜,而第二天为了能准时去给本科生上第一节课,她不得不五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以错开早高峰。虽然生物化学是一门看似很枯燥很庞杂的课程,但王老师依旧把课讲得很生动,她并不照本宣科,而是沿着清晰的脉络娓娓道来,让人很容易抓住重点。

王老师培养学生的方式很独特。初进实验室的时候,我很怕去跟她汇报工作,因为往往会被她打破沙锅问到底。她会从一个简单的实验问到其背后复杂的实验原理,以及设计相关实验的前因后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充分,实验室的“菜鸟”总被问得很尴尬,书本所学的知识也显得捉襟见肘。但是时间久了,“菜鸟”们成长得很快。因为有王老师的“天问”,我学会了自己查文献,学会了更有逻辑地去设计实验,甚至连口头表达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尽管王老师对同学们要求很严格,但她并不主张同学们死读书,常常鼓励大家参加文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平日里偶尔得闲,她也会和同学们一起去打上一会儿羽毛球。在学院的羽毛球比赛中,王老师亲自率队,打入八强。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让大家喜爱的好老师。我们能从她的课上甚至她的言行中学到很多很多。

导师其人

王春光教授,多年从事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自从 2006年回国,来到同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这期间获得了多项殊荣:200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2007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2008年入选同济大学优秀青年教师,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并且回国至今,已经在多本国际性杂志上发表了科研论文,培养了许多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王老师的科研能力令大家敬佩,但是她对待学生的态度更大家感到亲切。她告诉学生们,任何成果都要付出努力去获得,但是这绝不是做科研唯一的目的。谁都向往登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成就,可是一路攀登的过程也是一种磨砺与享受。她对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补贴生活费甚至帮助学生交学费,使学生感动不已。